top of page
Search
  • Aquina

玩出他的能力,玩出他的智慧

「玩」是小孩的天性。當小孩玩得樂此不疲之時,我們也會見到那些最開心最燦爛的笑容。臺灣的張愷昀園長指出「玩」不單能令小孩快樂,更能「玩出他的能力,玩出他的智慧。」看來,對於小孩來說,「玩物」並不「喪志」。

筆者以前已提及小孩是「從遊戲中學習」的。成年人卻未必注意到自己替孩子所選擇的玩具,原來對孩子的發展是會有著長遠的影響。從小孩剛懂性開始,不少成年人便已規範了孩子的玩具和玩耍模式,例如男孩子往往只能選擇玩樂高積目,火車和路軌;女孩子則要玩洋娃娃,家家酒和畫畫。

我們都知道男女有別,但其中的發展差異至今原因未明。有硏究指出孩童時的玩具及遊戲或許是影響這差異的因素。如男孩子的玩具中以積木及車類居多,某程度上是集中訓練他們的空間感及數學概念;然而,這些玩具卻未必有助孩子在語言及軟性技巧上的發展。相反,女孩子的遊戲方式偏重了溝通,角色扮演,甚至閱讀,從中訓練小孩的關愛及溝通技巧,但卻忽略了空間感及數學概念的訓練。

選擇玩具其實有其學問,但是,香港的父母往往花很多時間和金錢為孩子跑補習班和興趣小組,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和應付將來的升學需要。怕孩子少學了甚麼,怕孩子未能緊貼「大巿」。其實,這是否一個合適的學習方式?這是否孩子想要和需要的?

根據皮亞傑(Piaget)的認知理論,幼稚園生是屬於前操作期(Pre-operational stage)小學生屬於具體操作期(Operational stage ),兩個階段的小孩都需要透過操作,玩弄實物來學習;死記硬背一些資料未必是最合適的方法。另外,衞生署近月的調查指出家長以平板電腦用作「奶咀」,好讓孩子乖乖地「玩」及「學習」。即使大部份家長明白電子產品對眼睛的影響,卻期望小孩能透過「玩」平板電腦及早訓練小肌肉及認知發展。香港兒科醫學院代表曾雯清醫生表示「使用電子產品是被動的方法」而非有助孩子「贏在起跑綫上」。相反,家長與孩子的親身接觸及互動,才是對孩子的均衡發展有正面的影響。

若孩子「玩」的方式一直側重於某一方面,身心發展會否欠缺平衡﹖若學習模式並不適切,是否有助孩子學習及事陪功半﹖常言道:「勤有功,戲無益」,或許未必能應用於現今的社會吧!


原刊於新世紀月刊2014年


22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女神

Blog: Blog2
bottom of page